过去两年,AI大模型席卷全球,英伟达靠GPU风头无两。但你可能不知道,在AI“后端网络”这条隐形赛道,英伟达其实也已经甩开了对手,成为了数据中心以太网交换机的隐形王者。
2020年4月,英伟达以69亿美元高价收购了以色列Mellanox Technologies。彼时,外界更多把目光集中在InfiniBand和高性能计算,没太在意以太网交换技术这块“副产品”。
谁能想到,五年后,依托Mellanox的底子和自研的Spectrum-X交换机、DPU芯片,英伟达竟然在数据中心以太网市场悄然实现了“弯道超车”。
IDC最新数据显示,2025年第二季度,英伟达已成为数据中心以太网交换领域增速最快、收入最高的新贵。
它的交换机,尤其是为AI大集群打造的Spectrum-X系列,俨然成了AI时代“算力互连”的标配。如果说GPU是AI大脑,那以太网交换就是“神经网络”,AI集群规模越大,对后端网络的需求就越可怕。
过去二十年,思科一直是以太网交换机的绝对老大,Arista则紧追不舍。但随着AI集群爆发,这一格局正在被英伟达颠覆。
先看一组数据:2025年Q2,全球企业以太网交换机总支出145.1亿美元,同比增长42.1%,环比增长23.9%。
其中数据中心部分,销售额高达87.2亿美元,同比大涨71.6%,占整体份额首次超过60%,远高于AI潮流前的40%。
更惊人的是,各家厂商的数据:英伟达数据中心以太网交换机销售额达22.6亿美元,同比增长7.5倍,行业第一。Arista为16.6亿美元,增长34.2%。思科为12.6亿美元,增长仅9.1%。
华为整体以太网交换机销售额12亿美元,数据中心部分约9亿。ODM厂商(如白牌交换机),为17.1亿美元,同比增长76.9%。
过去,英伟达交换机还只是数据中心里的“小角色”,现在已经直接超越了Arista,甚至开始逼近思科。更关键的是,英伟达的增长,几乎全靠AI集群的爆发,也就是说,它抓住了未来的核心赛道。
AI集群变革,后端网络成新战场
为什么以太网交换机会突然爆发?
答案很简单:AI大模型训练越来越“烧带宽”,单机、单机架已经不够用,数据中心必须“拼集群”,必须拼后端网络。
英伟达的GPU算力虽强,但如果后端网络跟不上,集群规模和效率都会打折扣。Mellanox的技术+自研DPU,就是英伟达的杀手锏。
回看IDC的数据,AI大模型之前,数据中心以太网交换机只占全市场40%;现在,已经超过60%。
至于园区和边缘交换机的增速,也只能望其项背。
而且,以太网设备和路由设备的收入比例,从过去的1.8:1,直接拉高到4.1:1,这背后,正是AI集群大规模互联的刚需。
过去数据中心主力是10Gbps、100Gbps,现在200G、400G迅速普及,800G交换机也开始规模部署。
2025年Q2,全球新增端口容量12374EB/秒,其中20.6%来自800Gbps交换机,47.8%来自200G/400G,24.4%来自100G。
虽然高端端口价格不低,但每比特成本曲线持续下降,只有大规模AI集群才吃得起。换句话说,只有英伟达、谷歌、微软这样的大玩家,才有实力批量买单。
而一旦集群规模做大,网络设备的技术壁垒、生态壁垒、软件调优能力都会被放大。英伟达用DPU+交换机打通软硬一体,直接卡位AI集群的底层入口。
思科依然是全市场老大,Q2以太网交换机收入39.6亿美元,但在AI细分领域增长缓慢。
Arista虽然过去十几年持续抢份额,但在AI浪潮前,还是慢了半拍。华为和HPE等玩家,在全球市场份额上更难追赶。
ODM厂商虽然便宜,但很难满足AI集群对极致延迟、带宽和可靠性的需求。英伟达把最懂AI算力的技术,带进了AI网络,等于“上下通吃”,这才是真正的护城河。
看似冷门的以太网交换机芯片,正在成为AI时代数据中心的关键护城河。英伟达靠着Mellanox收购、“AI+网络”协同,已经在这场暗战中悄然领先对手。
未来几年,随着AI集群进一步爆发,谁掌握底层网络芯片,谁才有资格称王称霸。表面上是算力之争,背后其实是网络之争,而英伟达,已经领先了一步。
股票配资申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